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饶学研究生论文资助计划
饶学研究生论文资助计划
时间项目内容
2023出土数术文献中刑德相关材料的整理与研究
  • 计划简介:本课题深入理解饶宗颐的研究方法,以出土数术文献中的刑德为研究对象。课题将依据高清图版校正释文,拼缀、编联简帛,运用图文转换法理清刑德运行的具体规则,并复原图像。最后,通过文献学方法比勘出土文献与传世古书中的刑德内容,探讨文本演变流传,采用多学科手段解决相关历法、历史问题,并复原阜阳汉简《刑德》篇,为秦汉历史与数术研究提供新视角。
  • 研究人员:高洁(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
  • 研究进度:资助研究经费4万,已开题研究,等待验收成果。
2023战国秦汉间古书转写研究
  • 计划简介:本课题以战国秦汉间古书转写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探讨文字系统转写过程中的误写、误读现象及其原因。研究内容包括战国文字向秦汉文字转写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传世先秦古书中所保留的战国文字转写特征,以及出土秦汉简帛中的“战国古文遗迹”等。通过系统整理与分析,课题揭示了古书转写规律,为准确解读古代文献提供新视角。同时,关注秦楚之际文字系统复用及汉代经师对古文的整理认知,以深化历史文化传承理解。
  • 研究人员:李雨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
  • 研究进度:资助研究经费4万,已开题研究,等待验收成果。
2022法国远东学院的东南亚考古史研究
  • 计划简介:本课题将法国远东学院在东南亚的考古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按地域分别梳理其在各东南亚国家的考古工作。在梳理考古简史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法国东南亚考古学的研究路径,探讨文书碑志、神圣空间、物质文化等历史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引发的学术讨论与方法变革。同时,述评法国对东南亚域外文明影响的研究,解读关键问题与争议。最后,从合法性、现代性、自觉性角度出发,探讨考古学的解释边界、政治作用及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为东南亚考古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考。
  • 研究人员:赵飞宇(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
  • 研究进度:资助研究经费4万,已开题研究,等待验收成果。
2022楚帛书研究史的考察
  • 计划简介:本课题以楚帛书的研究史为考察对象,从文献、文字、文化三个层面,综合考察楚帛书八十年来的研究历史,充分挖掘楚帛书的研究价值,推动楚帛书在新时期的科学研究。文献学部分探讨楚帛书的发现与流变、照片及摹本的派生、以及各家释文的比较。文字学部分聚焦于楚帛书文字考释专家专题研究、楚帛书疑难字词考释个案举例、楚帛书字书比较研究。文化学部分则关注楚帛书中的神话学、天文历法和帛画研究成果,总结其在相关领域的贡献,并尝试与最新出土文献合证。
  • 研究人员:李三梅(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
  • 研究进度:资助研究经费4万,已开题研究,等待验收成果。
2022《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研究
  • 计划简介:本文以《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以下简称“《通考》”)一书为核心,主要采用学术史和文献学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全面、深入理解饶宗颐的学术观点,将《通考》与出版前的学术成果、同时期其他学者相关论著进行比较,考察《通考》对后来学者研究的影响,从学术史视角对《通考》的地位进行评述;另一方面是对《通考》的内容进行文献学整理,完成修订错误、编制目录、梳理观点等工作,力求给学界提供一份全面、准确且方便利用的研究资料。
  • 研究人员:王雪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博士)
  • 研究进度:资助研究经费4万,已开题研究,等待验收成果。
2021出土文献与《易》学研究
  • 计划简介:本课题以出土文献与《易》学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出土先秦秦汉时期《易》学及卜筮类文献,结合传世典籍,对《易》学中的诸多难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新出土的材料,对相关卦名、爻辞取象、文句训诂等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并解决《说卦传》与清华简《筮法》中的方位矛盾。同时,对“后天八卦”的卦序、方位及人身对应原则进行阐释,并探讨《易》学中的“贞”“悔”问题、“卦”“爻”来源及道与器的关系。本课题还从出土文献角度总结先秦《易》学系统,为《易》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 研究人员:马明宗(浙江大学学术与考古学院博士)
  • 研究进度:资助研究经费4万,已完成项目。
2021宋到清中期潮梅区域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 计划简介:本课题以宋到清中期潮梅区域的历史人文地理为研究对象,聚焦潮客人群的共融共生机制、政区演变规律及社会变迁情况。通过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网络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研究聚落分布、交通网络及动乱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同时,对潮梅区域动乱进行专题研究,探讨其起源、波及区域及对人口流动、方言分布的影响。最后,结合政区演变情况,综合讨论潮梅区域历史人文地理的整体演变及定型。
  • 研究人员:阮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
  • 研究进度:资助研究经费4万,已开题研究,等待验收成果。
2018明清易代与地方社会——郑成功经略潮州
  • 计划简介:该论文以郑成功在潮州的活动为考察对象,研究中除了军事史和地方史的层面进行探讨外,也将问题引向明清易代的大历史与地方社会的小历史之间的互动,对1646—1660这个时间段里面,郑成功在潮州与清廷和地方势家之间进行的角力和战略选择进行分析,以及对明清易代大背景下,经历了清郑战争的潮州地方社会发生的变化和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将郑成功研究与潮汕地域社会研究相结合,以此探求郑成功在此区域发生故事的历史意义。
  • 研究人员:阮戈(广东社会科学院硕士生)
  • 研究进度:资助研究经费2万,已完成项目。
2017饶宗颐《白山集》研究
  • 计划简介:该论文将《白山集》36首诗作与其次韵的谢灵运的诗作进行比较研究,分为语言风格与篇章结构两大部分。具体从炼字、遣词、用典以及句式、章法、意象与意境等角度对饶诗与谢诗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他们的诗歌艺术特色的深入分析,试图揭示出二位诗人的诗歌特质及其异同,进而揭示饶宗颐在选择次韵这一写作方式对原作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研究对深入了解饶宗颐的诗歌特质及对所次韵诗人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 研究人员:包敏杰(云南大学硕士生)
  • 研究进度:资助研究经费2万,已完成项目。
2017饶宗颐词及词学思想研究
  • 计划简介:该论文通过微观的个案研究,结合宏观大视角给予选堂诗词在词体发展链条上一个准确定位,探究饶宗颐的生平家世和交游情况,尤其是词学活动,进一步分析选堂词的创作,结合其生活阅历和内心世界变化,总结其在各个阶段的词作内涵与艺术风格,详细分析选堂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及其在创作方法上的特色和规律,发掘饶宗颐词作及词学的价值与影响。
  • 研究人员:陈泽森(暨南大学硕士生)
  • 研究进度:资助研究经费2万,已完成项目。
2017论饶宗颐“学者型”书家的文化内涵——以其隶楷书体为例
  • 计划简介:该论文主要从书法的理论和技法实践这两个方面入手,从“学者型”书家这一新角度对“师法经典”这个作为中国传统书学的重要命题进行重新的审视。从当代人对传统名牌的师承入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解决技法实践和师法经典的困惑为目的,对书学、饶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获得“古贴”在当代书坛新的墨笔生发力,进一步解构饶教授“学者型”书法的美学密码和笔底内涵,为当代书坛师古做一榜样。
  • 研究人员:蔡典娉(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
  • 研究进度:资助研究经费2万,已完成项目。
20172010年以来新出商周金文的整理与研究
  • 计划简介:该论文对铭文的收集、释文的校订及集释进行收集和整理,文字编部分则采用字形全编的形式,以便揭示2010年以来新见金文数据的全貌,第二部分的专题研究则选取近几年最具代表性的铭文或器群做重点研究,以期能对一些重要问题作简单的梳理探讨。对2010年以来的新见金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研究,又便于学界对新资料的了解和使用,而字编的编纂不仅可丰富金文字体库,而且亦可提供新的金文辞例,对于文字学、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研究人员:李爱民(中山大学博士生)
  • 研究进度:资助研究经费4万,已完成项目。
2017秦汉法律文体研究:以出土文献为中心
  • 计划简介:该论文是以出土法律文献为主要材料,对秦汉“法律文体”和“法律与文体关系”的文体学研究。从出土法律文献,由秦汉“法律文体”的个案研究入手,还原早期法律的表达形态,构建出秦汉法律文体的研究框架,探究秦汉法律的理念、制度及实践与相关文体的形成嬗变之间的关联。亦希望为文体学研究提供一条新思路,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史学界在文本形式研究上的不足,深化对秦汉历史、文化及文学的理解。
  • 研究人员:余煜珣(中山大学博士生)
  • 研究进度:资助研究经费4万,已完成项目。
2017汕头城市发展的空间与脉络(1860~1949)
  • 计划简介:本项目以其硕士论文《晚清民国汕头埠道路的规划与改造》作为研究基础,进一步从空间的角度来探讨近代汕头城市之发展,讨论城市空间、经济网络与城市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包括绪论及四个篇章,构建了汕头的城市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该研究有望将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进一步精细化,达到以建筑物为单位的精度,在把相关文献材料链接到地理信息系统后,可以是汕头城市地理信息的进一步丰富化,对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对汕头城市的发展与规划也有现实上的意义。
  • 研究人员:欧阳琳浩(中山大学博士生)
  • 研究进度:资助研究经费4万,已完成项目。